jiēshòu

接受

词语解释

接受[ jiē shòu ]

⒈  承受。

接受演说的邀请。

accept;

⒉  采纳。

接受新思想。

take up;

引证解释

⒈  收受。

《元典章·刑部十·回钱》:“若拟全科,终是未曾接受文状,即与 兰溪州 知州 贾也先 所犯无异。”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三》:“后数日, 涇泉 来举奠……凡酒与汤饭之类,皆 涇泉 执奠,其子 于善 接受,捧置灵几前,不用从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正以其钱粮款项繁多,头绪极难清理,故思蒙混新官,以希接受。”

⒉  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张天翼 《华威先生》:“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
魏巍 《挤垮它》一:“那个洪亮的声音着重地说,一定要接受经验。”

国语辞典

接受[ jiē shòu ]

⒈  收受、接纳。

如:「接受访问」、「接受表扬」。

接纳 接收

抛弃 反对 提出 推辞 拒绝 谢绝 疏远 远离

英语to accept, to receive

德语Akzeptanz (S)​, Rezeption, Empfang (S)​, akzeptieren (V)​, empfangen, annehmen, entgegennehmen (V)​

法语accepter

分字解释

※ "接受"的意思解释、接受是什么意思由汉语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也许你不想,不想知道我的另一面。也许你只想,只想看到我陪笑的脸。为什么偏要,偏要受折磨在伤感的世间。为什么又要,要去编造巧妙的语言。难道是注定,注定要承受惩罚的皮鞭。必须接受,接受那不愿出现的一天。窦唯

2.正是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3.我宁可受贫穷,也不接受别人恶意馈赠.

4.通过分析李氏兄弟对基督教思想所做的本土化尝试,本文试图证明明末儒生在接受和吸收异质文化时,所秉持的根是儒家“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心态。

5., 类奖学金用于资助来沪接受学历教育的优秀外国留学生。B类奖学金获得者,指在相应学年内,可得到学费资助。

6.他明明犯了技术上的错误,还讳疾忌医,宁可当驼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协助。

7.她接受别人给她的贿赂时,总是先半推半就,假意推辞一番。

8.我不能代表上帝接受三心二意的忠诚,非得死心塌地不可。

9.“这个比分并不能恐吓任何人”,星期二扎加洛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我们需要向厄瓜多尔了解一下,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10.让换届选举成为检验干部党性的“试金石”,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诚恳接受群众选择,从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出发,正确对待进退留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