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

讽刺

词语解释

讽刺[ fěng cì ]

⒈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

不要讽刺人。

satire; mock;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讥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

《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唐 高骈 《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违讽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 梁建 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

⒉  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国语辞典

讽刺[ fèng cì ]

⒈  以隐微的方式嘲讽讥刺。

如:「这是一部讽刺社会乱象的电影。」

讥讽 讥嘲 讥刺 嘲讽 嘲笑 挖苦

奉承 恭维

分字解释

※ "讽刺"的意思解释、讽刺是什么意思由汉语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没有桃树的桃花源是一种多么大的讽刺,空荡荡的山上,只剩下小学里的一株桃树,村民们只留下这么一株桃树,到底有什么含义,是让它看着人世间的疾苦吗,是让它默默的感受农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吗?还是为了让一对飞倦了的蝴蝶歇息在春天盛开的花瓣上?

2.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作几桩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人;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生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钱钟书

3.他平静地、讽刺地望着苏尔白,这时苏尔白勃然大怒。

4.他自认为了不起,常用坐井观天来讽刺别人。

5.有时候觉得人生真的好讽刺,你不辞辛苦过尽的一生,到最后,有多少人可以耐心地听你讲完那些漫长的故事?

6.同学有了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讽刺挖苦。

7.讽刺作品使我们排除了自满情绪,并愉快地惊叹道许多我们毫无疑问地接受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8.他的画大多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幽默感极强,估计警察看后都会忍俊不禁。

9.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

10.作出自以为是的、逞能的、讽刺的、或傲慢无礼的评论的暴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