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

拼音qǐ yì
注音ㄑ一ˇ 一ˋ

繁体起義
词性名词 动词

词语解释

起义[ qǐ yì ]

⒈  仗义起兵。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指显露文意。

引证解释

⒈  仗义起兵。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

⒉  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插翅也飞不过来了,除非起义,投降,或是做俘虏,他们别想过来了。’”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萧队长 接着说道:‘“中央军”

⒊  指显露文意。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一曰微而显,文见於此,而起义在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九·富字义非》:“《礼记·祭义》註曰:‘臣能世禄曰富’,未尝以‘田’字起义。”

国语辞典

起义[ qǐ yì ]

⒈  为正义而起兵。

《三国演义·第一回》:「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镇压

⒉  作文时,树立一义以发其凡。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分字解释

※ "起义"的意思解释、起义是什么意思由汉语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农民起义像燎原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2.无休止的起义、刺杀、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3.再加上连年人祸兵乱、自然灾荒,百姓痛苦不堪走投无路,纷纷揭杆起义,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4., 另一幅摄于两天前,卡扎菲上校身着贝都因服饰,因为在班加西逮捕一名*权律师而引发的起义浪潮席卷全国之际,仍旧目空一切、毫无理性地保卫自己所谓“革命”,发誓要顽抗到底。

5.这支部队诞生于1937年12月24日山东省文登县天福山起义,因塔山阻击战而远近闻名。

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此起彼落,大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

7.在秦朝的苛法逼迫下,终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8.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吴禄贞积极筹划在北方响应,11月7日被袁世凯派人杀害。

9.“不好,这个姻伯口口声声‘起义’,会不会跑到解放军那里把老子卖了?”他不辞而别,匆匆到城里另找一家小栈房住下。

10.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否则,更有准备、更有组织的敌人就会把起义者消灭。